看点网 > 电影资料库 > 归来 > 影评
被遗忘的年代中那些值得纪念的——评《归来》
2014-05-16 00:00:00 来源:看点网 发布者: 党阿飞

   

 

 

深圳万达影院

 

     此文有剧透 入内需三思

《归来》的情节简单直白到让人惊叹,在电影院里,你不需要太费劲记住它的人物关系或者故事情节,因为在这部两个小时的电影中,只有三个人物形象比较凸显,那就是这个碎裂的家庭:冯婉瑜,陆焉识和他们的女儿陆丹丹,文革和时代背景都退隐在了他们身后。他们成为那个隐没的年代与思潮的受害者,经历者与承受者。他们的家庭与个人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个代价和印记,伴随了他们一生沉默而苍凉的命运。我惊叹于这部关于文革和伤逝的电影以这种简练洗白的方式呈现,这对于这个令世界瞩目并且研讨多年的“红色”时代而言太过于简单。毕竟对于张艺谋这些第五代导演而言,文革本身就是他们艺术生活经验中所经历的,过目难忘的一场巨大而阴暗的时代戏剧和人性放逐。

这部电影的精华和高潮提前了,它出现在电影开始的半个小时。这半个小时在结构上精巧对称,对空间与人物关系的拿捏非常精准到位,运镜顺滑自然,在偏狭的楼梯间从俯瞰到仰视,完成了对各色人物的观察和展现。在一个简陋的筒子楼的楼梯间,深情与残酷,忠诚与背叛得到了富有层次感与空间感的展示与表达。张艺谋对故事的把握和对故事空间娴熟的利用与经验感由此可窥一斑。能复原文革年代的生活起居乃至环境陈设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因为即使它如此悲烈,如此深刻又如此让人触目惊心,它照旧正在被遗忘,被时代抛之脑后,所有一切历史事件都是这样的身世和结局,我们必须学会接受。时间是个异常强大而胃口极好的怪兽,它可以消化一切,抹平一切,摧毁一切,带走所有。人在年轻的时候,理解不了时间,他们以为自己能在时光中永驻;当他们有了阅历和年纪,他们才会慢慢领教时间的厉害。这部电影所跨越的时光一直从文革延伸到了90年代初,80后因此可以重温一些儿时微弱浅薄的记忆,包括机关整齐严谨的大院和筒子楼,绿色瓶子的浆糊还有当时特别流行的毛呢褂子和围巾,当然还有当时我们风华正茂的父母和八十年代的朴实无华。那个肃杀疯狂的文革年代也是从心有余悸耿耿于怀的父辈口中与我们详述,辗转为幼小的我们所知。血泪变成了回忆,回忆用语言和文字来转述,叙述被勉强记住,渐渐遗忘。对于我们人类而言,我们的记忆与我们高超的戏剧生活始终无法抵御无限的时空日以继日的拍打和侵蚀。而对于那个黑暗无望的年代而说,无论是它的赢家还是输家,都不愿去回顾,拒绝再来一遍。文革,一个残酷惊悚的时代悲剧,黯然落幕,永远被封禁在选择性的遗忘之中。

当文革犯陆焉识躲过农场派来的指导员的监视和追捕,企图从筒子楼的顶部爬下来回到家中跟冯婉瑜见上一面,他的女儿在这个时候回来了。大雨倾盆下的夜晚里,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猎获制动关系和他们的情感牵制表现得微妙而生动。陆焉识因为楼下有人监视而张皇失措,小心翼翼;而陆丹丹撞见了逃跑出来的父亲,她的第一反应是要跟父亲脱清干系,但她的第二反应就是意识到利用父亲,这是个她向组织表忠心,获得舞蹈剧首席位置的好机会;而母亲冯婉瑜则在窗边看到了守候的指导员和归来的女儿,她知道敲门的就是自己偷跑回来的丈夫——陆焉识,她开始压抑内心涌动的复杂情感掩面而泣。

 

陆丹丹是文革一代。历史上对于文革一代的论述并不详细。这一代的青春期就是在文革的血雨腥风下成长,他们被灌输了非黑即白的是非观念,他们对他们反对的东西不遗余力,对他们认可的东西极端崇拜,不惜一切代价。很多年轻的生命都在文革武斗中结束,时代没有记住他们,他们成了一个被故意躲避的群体和名称;而家与爱却牢记着他们,在每一年的清明他们年迈的父母都要亲往墓园,为他们扬起纸钱和哀思。一个又一个具体的家庭承担着一个时代所造成的无形的损失,也坚韧地固守亲情和记忆,这可以验证爱的伟大与坚韧。冯婉瑜对这个年代选择性失忆,但是她的深情支撑她日复一日的等待,虽然她再也记不清楚她要等待的人的容颜,她只是执着地守候爱的归来。

 

如果这里面有一个受害最深的人的话,那无疑是作为妻子和母亲的冯婉瑜。她在多年的守候与政治迫害中承受着无尽的折磨和虐待,她有一个永远无法依靠的丈夫和一个冷酷的女儿,直到最后精神恍惚。因为记忆和守候带来了她太多的痛苦,她选择了针对性的遗忘。当陆焉识回到家,他发现冯婉瑜只能记住当下,她甚至无法想起昨天的事和未来的事,她活在时间的无间道中,她与亲人们近在咫尺,却擦肩而过。

这是生活的吊诡之处,当你一直等待的东西变得面目模糊,你一直致力于牢记的东西如此轻易被遗忘。当你守候的结局和人站在你的面前,声嘶力竭地朝你呼喊,你却听不到,看不到,还在无望地等候。在最近的距离中承担着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和隔膜。时代把人与人永远的隔开,带走了永远都无法回归的丈夫,无法团聚的家庭,也带走了很多人的青春与爱。你几乎发觉不了这种改动。人有时候很像被生活设定了目的地的程序,它勇敢又无所畏惧的冲着目的奔去,我们常常问自己够不够努力,但是很少问自己这条路是否正确——因为我们也不知道“正确”到底是什么。一个事件,一段经历就可以将这个程序稍稍位移和更改,你完全感觉不到自己的轨道已然偏离,你依旧奔跑着,努力着,以为你的初衷就在前方,其实它不是,它并非初衷,它只是归宿和必然。而生活的目的和意义又在那里呢,它们是否跟你最初设想的一样呢?想必大部分的我们都将哑口无言,默然不语。

这部电影最有意义的地方不是谴责文革,它最有意义的是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真理:那就是没有什么不会被忘记。人类沿着遗忘和语焉不详的记忆向前行驶,对于来路我们已经记不清楚,包括悲怆酸苦的一代人的命运,包括那个红色年代,时代背景下的厮杀与背叛,人性的畸变,也包括从过去来到现在的你和我。如今的社会和时代已然更改,中国曾经有精神至上的时期,曾为信仰而献身,如今的我们变得逐利而淡漠,几乎没有什么意识上的东西能再刺激到麻木的我们,除非它与钱有关。如果说那个时候人们被意识形态上的东西弄到神魂颠倒以至于可以出卖亲人的话,那我们现在正在被金钱和物质弄得心醉神迷,程度丝毫不亚于当时,我们也可以为它出卖很多东西。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不同,不过人性总是相似。命运给了我们精神和物质,我们所做的一切,无非都在这两者之中摇摆。

季羡林曾经经历过文革,当时他是北大武斗派主要进攻的对象。他曾经遭受了严酷的体罚和游行,后来又被下放到农场工作,得了一场大病,只能跪着,跪了十几里路前往一个小诊所求医。医生因为他是政治犯,不敢医治他,他只好又跪着跪了回来。后来奇迹般的不治而愈。他说自己当时“很像一条狗”(详见季羡林的《我的一生》)。

在北大女生宿舍当看门员的时候,他每天带去一小段梵语《罗摩衍那》进行翻译,十年译毕。文革结束了,他说“他和他们那代人曾经以为这个年代永远结束不了”,结束时他成为了一代佛教研究大师,成就了翻译界的一个传奇。

 

为什么要提及季羡林,我觉得他是那个年代风骨犹存的闪光点,他跟陆焉识很像,遭受批斗那么多年,陆焉识也依旧可以重新穿起自己的毛呢大衣,笔挺做一个斯文学者,慢慢款款走过曾令他心碎的街道和火车站天桥,他依旧拥有牢固的情怀和记忆。有些人就是这样,他的气质和骨气跟他是一生相随的,再多的折辱和打击都无法将他们摧毁。知识和教养不仅让他们具备境界和层次,也赋予他们更宽广的世界和胸怀。而那个年代不仅记录了冯婉瑜的崩溃和遗忘,也记录了一代像陆焉识这样的学者们,知识分子的不屈和坚持。这些东西,才是黑暗中的明珠,卓越的人性和意志,经过考验的坚韧,值得纪念的顽强。

我们通常是健忘的,伤害不必过分计较,时间会帮助你消灭它们。如果有些东西一直被我们放不下去,也许可以学学季羡林与陆焉识的态度和胸襟。生活的本质其实就像一次又一次的潮汐,它生生不灭,日夜不息,即使它面临坚若磐石的涯石,面临无数的挫折和绝境,即使它被遗忘或者铭记,它都顽强地一次又一次拍打,一次又一次归来(署名党阿飞,转载请注明作者名及出处“看点网”并与作者联系,违者必究!)

 

  • 正在电影院上映的影片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 即将上映的影片
    功夫熊猫4
  • 大家最爱看
    周处除三害